国产GPU突围战:烧钱百亿,何时能破英伟达“铁王座”?
6月30日,两家国产GPU企业——北京的摩尔线程和上海的沐曦集成电路,同时递交了科创板IPO申请。
消息一出,行业瞬间炸开了锅。
有人欢呼“国产GPU终于要站起来了”,也有人冷笑:“烧钱烧到上市,真能活下来吗?”
这背后,是一场关乎中国芯片未来的豪赌。
烧钱如流水,赚钱路漫漫
翻开两家公司的招股书,数字触目惊心:沐曦计划募资39亿元,但过去三年净亏损累计超30亿;摩尔线程更狠,80亿募资背后是三年近50亿的亏损。
研发投入?
沐曦砸了22亿,摩尔线程38亿——听起来吓人,但对比英伟达2024年129亿美元的研发费用,这点钱连零头都算不上。
“国产GPU就像无底洞,钱烧得越快,投资人的心跳得越慌。”一位半导体基金合伙人私下吐槽。
可奇怪的是,明知亏钱,资本却还在往里冲。
沐曦去年营收突然飙到7.4亿,摩尔线程也从4600万跃升至4.38亿。
钱从哪来?
答案藏在AI热潮里。
英伟达的阴影下,国产GPU的“游击战”
在苏州一家数据中心,工程师老张正调试国产GPU服务器。
“跑AI推理还行,训练大模型?差远了!”他指着机柜里的英伟达H100苦笑,“人家一块卡顶我们十块,但买不到啊!”
这正是国产GPU的生存逻辑:趁英伟达被美国禁令卡脖子,抢下“替代市场”。
但想真正突围,得跨过三座大山:
1.CUDA生态霸权:英伟达靠300万开发者筑起的护城河,国产厂商只能边兼容边自研。
沐曦搞出“曦思”“曦云”系列,摩尔线程推出MUSA架构,口号都是“能跑CUDA代码”——可就像安卓手机装iOS应用,兼容层效率打七折,用户骂声一片。
2. Chiplet+先进制程的豪赌:工艺落后怎么办?
国产厂商集体押注Chiplet(芯粒)技术,把大芯片拆成小模块拼装。
壁仞科技曾宣称“用7nm拼出5nm性能”,结果首款芯片BR100流片失败,10亿打了水漂。
3.HBM内存困局:高端GPU离不开HBM存储,但这玩意儿被SK海力士、三星垄断。
有供应链人士透露:“国产GPU企业买HBM,得加价20%插队,还要看韩国人脸色。”
AI风口能吹起多少猪?
“没有AI,国产GPU早死透了!”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。
沙利文数据显示,中国AI芯片市场五年后将膨胀至1.3万亿,GPU占比超77%。
可蛋糕再大,也架不住玩家扎堆——景嘉微靠军转民闷声发财,华为昇腾走ASIC路线“弯道超车”,连商汤都拆出曦望公司来分羹。
最魔幻的是宣传战。
某厂商曾晒出“性能超英伟达A100”的PPT,结果被扒出对比的是游戏卡GTX 1060;还有企业把采购的Imagination IP魔改后,硬说成“完全自研”。
业内人士戏称:“田忌赛马算是被玩明白了。”
上市不是终点,而是生死劫
眼下,IPO成了国产GPU企业的“续命丹”。
但上市后呢?
季度财报的透明化可能让亏损无所遁形,股价暴跌风险如影随形。
更残酷的是,这个行业注定要洗牌——全球GPU市场最后只容得下三五个玩家,中国难道能例外?
“我们实验室用的国产GPU,驱动每周崩溃三次。”中科院计算所一位研究员叹气,“但总得有人坚持做,难道永远让老黄(黄仁勋)卡脖子?”
或许,国产GPU最需要的不是“超越英伟达”的豪言,而是像华为麒麟芯片那样,先活下来,再慢慢磨出尖刀。
毕竟,烧钱百亿不可怕,怕的是烧完只剩一地灰烬。
股票查询网,股票配资门户推荐,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